推广 热搜: 化学  高中  数学  初中  英语  小学 

春风不度玉门关全诗

   日期:2024-04-01     来源:www.nnntw.com    浏览:394    
文章简介:盛唐,一个诗人辈出、群星璀璨的年代。王之涣在海量大唐诗人中,是一个神话般的人物,他留存的唐诗仅6首,却凭借这6首唐诗,登上了一流诗人的宝座!其中就有一首《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谓是很出名,流传到今天,叫人们赏析和感叹...

盛唐,一个诗人辈出、群星璀璨的年代。王之涣在海量大唐诗人中,是一个神话般的人物,他留存的唐诗仅6首,却凭借这6首唐诗,登上了一流诗人的宝座!其中就有一首《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谓是很出名,流传到今天,叫人们赏析和感叹。

春风不度玉门关全诗

“春风不度玉门关”整句是“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的意思是,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源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

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从近处往远处看奔腾的黄河,仿佛伸入了白云深处。一座小城堡,孤零零地坐落在高山峻岭之中。戍边的士兵们,你们何须用羌笛吹奏那思念亲人的曲子,怨恨这里的杨柳枝头不见青青的柳色呢?要了解,春风是吹不过玉门关的啊。(要了解朝廷是不会管你们的死活啊!)

注解

〔1〕凉州词:一名《凉州歌》。乐府《近代曲》名。原是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县)一带的歌曲。唐代诗人多用此调描写西北的塞上风光和战争情景。

〔2〕王之涣(688-742):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才锐能诗,其诗以描写西北风光的最有特点。

〔3〕黄河句:是诗人的想象之词,写远望黄河,似与天边白云相接。“黄河”一作“黄沙”;“远”一作“直”。有人觉得黄河离凉州非常远,于地理不合。其实古诗中常将互不连属的地名放在一块,正如王士镇云:“大概古人诗画,只取兴会神到,若刻舟求之,失其指矣。”(《带经堂诗话》)

〔4〕一片孤城:即一座孤城,指玉门关。一片,唐诗习用语词,与“孤”连用,含有单薄之义。如“一片孤帆”、“一片孤云”等。

〔5〕杨柳:指《折杨柳》曲。

简析

这首诗表现了保卫在西北边疆的将一们的离情别绪,抒发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深切同情,委婉地批评了朝廷对他们的冷漠。

第一句写作者极目远望黄河上游,那奔腾的河水好像从天际云空直泻而下,气势雄伟,意境开阔。作者视线伴随河水由远而近,在苍茫辽阔的西北高原上,崇山峻岭之中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看上去十分孤独而寂寞。就在此时,在这雄伟而荒凉的环境下,传来了《折杨柳》的笛声,它如泣如诉,悠悠不断,仿佛迷漫在西北的旷原荒野之中,怎不让人心碎!

后两句作者仿佛是在劝慰派遣,事实上却使这种幽怨更为含蓄浓烈,直接批评了封建统治者从不关心将士的疾苦。全诗写得苍凉悲壮,深沉含蓄。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王之涣辞官游历期间,即727年至741年。在这期间里,诗人到过不少地方,虽然没一一考证,但玉门关是肯定是到过的。“黄河从云上奔腾而来,连绵高山,孤城傲立,风中的羌笛曲《折杨柳》如泣如诉,没春季的大漠黄沙,萧瑟荒凉。”这类是没到过塞外的人能写的出的景致吗。

感悟

从创作背景来看,王之涣游历西北时,已经过了王昌龄在西北所遭遇的那段最憋屈的时期(从武周至725年玄宗泰山封禅前),西北的军事策略也慢慢变得积极起来,凭着强大的国力在军事上也渐渐获得优势。诗中的幽怨是在为戍边将士发声呐喊,诗中的场景虽是荒凉,但表达的感情却不是悲观,而是壮观秀丽而豪迈,肉眼可见的担当与责任。

玉门关外是没春季的,有些只不过死寂和苦寒。在这里戍边的将士亦是没春季的,他们只有羌笛吹奏的《折杨柳》,和梦中杨柳依依的家乡。戍边将士之所以如此的付出和牺牲,是由于他们了解我们的担当和责任,是为了守护身后春风得度的漂亮家园。

从来没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默默替大家负重前行。古往今来这类人都是人民心中“最可爱的人”,致敬英雄!

 
打赏
 
更多>相关推荐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