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国内企业革新能力整体上还相当薄弱。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高校与大型企业的合作空间广阔,大有可为。记者在今天举行的“2006中国高校—大型企业合作平台”上获悉,现在全国规模以上企业拓展科技活动的仅占25%,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常识产权,有99%的企业没申请专利,有高达60%的国内企业连我们的商标也没。不少企业处在有“制造”无“创造”,有“产权”无“常识”的状况,甚至靠仿造过日子。
国家常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非常感慨地说:“中国高校可以通过发挥科研实力强,学术基础结实的特征,集中力量在重要范围进行技术开发,并形成相当数目的常识产权,然后向大型企业转移,由企业完成常识产权的市场过程。”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作为常识革新的主体,在发现和探索新范围、创造和扩散新常识、培养和造就科学革新人才方面具备不可替代有哪些用途。”出席平台的科技部党组成员吴忠泽表示,“坚持产学研结合,就是说企业不可以脱离‘学’和‘研’的支持,这种结合不是一种政策上的平衡,而是一种现实的势必需要。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革新体系中,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可以找到更大的进步空间和动力。”
据统计,现在80%以上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都与大学和科研机构打造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近几年,高校科研经费迅速增长,高校科技成就的转化和产业化有95%是通过产学研合作方法完成的。有150余家跨国公司同高校合作建设了联合研发中心。